當前位置:首頁  院系

浙江大學陳騮教授獲錢德拉塞卡等離子體物理學獎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8-16來源:物理學系作者:1079

亞太物理學會聯(lián)合會(Association of Asia-Pacific Physical Societies)于816日在日本文部科學省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,宣布浙江大學/加州大學的陳騮教授和京都大學的Kazunari Shibata教授共同獲得第六屆錢德拉塞卡等離子體物理學獎。錢德拉塞卡獎是亞太物理學會在等離子體物理領域的最高獎,為了紀念諾貝爾獎得主錢德拉塞卡而在2014年設立的,頒發(fā)給在等離子體物理領域做出開創(chuàng)性的重大成果的科學家。頒獎儀式將于201911月底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辦的第十四屆亞太物理學會上進行。

陳騮教授的授獎詞為“基于其在磁約束聚變和空間等離子體理論的開創(chuàng)性貢獻;其中特別包括了地磁脈動、非線性回旋動理學、阿爾芬波加熱和動理學阿爾芬波,環(huán)阿爾芬本征模,“魚骨模振蕩”和高能量粒子模,以及環(huán)形等離子體中帶狀流激發(fā)”。

陳騮教授的主要學術貢獻

陳騮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等離子體物理學家。他1946年生于杭州,1972年畢業(yè)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后,先后在貝爾實驗室(1972-1974)和普林斯頓等離子體實驗室(1974-1993)工作,后于1993年加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任教授。陳騮教授從70年代末開始在國內推進等離子體物理的教育和科研,2000年起在浙江大學講授等離子體物理前沿課程,并于2006年在浙江大學物理學系創(chuàng)立聚變理論與模擬中心并擔任中心首任主任。自2016年起,任聚變中心榮譽主任。

在貝爾實驗室期間,陳騮教授與Akira Hasegawa發(fā)表了關于地球磁場脈沖的經典文章(JGR1974),提出太陽風在磁層頂與地球磁場中的剪切阿爾芬波的耦合,解釋了地球磁層中觀測到的長周期磁場脈沖。本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地面和衛(wèi)星觀測中很多難以理解的現(xiàn)象,成為解釋地球和行星磁層中磁場脈沖的標準模型。

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實驗室期間,陳騮教授與Edward  Frieman共同建立了非線性回旋動理學方程(Phys. Fluids1982),通過回旋平均去除了帶電粒子繞磁力線的快速回旋運動,得到了適用于低頻電磁振蕩的動理學方程。該方程是現(xiàn)代等離子體物理中應用得最廣泛的方程之一,奠定了托卡馬克中微觀湍流理論與模擬研究的基礎。

在阿爾芬波領域,陳騮教授的重要發(fā)現(xiàn)還包括:與Hasegawa共同提出等離子體的空間不均勻性引起的共振“阿爾芬波加熱”以及模轉換為動理學阿爾芬波(PRL1974,Phys. Fluids1974);阿爾芬波與高能量粒子的共振,并用來解釋“魚骨模振蕩”實驗(PRL1984);預言了阿爾芬連續(xù)譜中的高能量粒子模(Phys. Plasmas1994)以及連續(xù)譜帶隙中阿爾芬本征模的存在(Ann. Phys. 1985)。

陳騮教授的突出貢獻還包括漂移波湍流的非線性動理學研究。陳騮教授與合作者最早應用氣球模理論研究了漂移波湍流激發(fā)相干帶狀流結構而自調節(jié)的過程(Phys. Plasmas 2000)。

在陳騮教授的職業(yè)生涯中,共發(fā)表了超過200篇學術論文,總引用超過一萬次。由于以上的杰出的學術成就,陳騮教授獲得了很多重要的學術獎項,如美國物理學會“杰出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獎”(2004),歐洲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領域的最高獎—阿爾芬獎(2008),美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領域的最高獎—麥克斯韋獎(2012)等。陳騮教授共指導了二十余名杰出的博士生和博士后,其中多名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,在國際等離子體物理領域發(fā)揮著重要的影響力。